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冯玉军著:《欧亚新秩序》(三卷本)

发布时间:2019-01-25浏览次数:2328

冯玉军著:《欧亚新秩序》(三卷本)

《欧亚新秩序》是一部由《俄罗斯转型: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俄罗斯转型:对外政策与中俄关系》《欧亚转型: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组成,系统研究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欧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与安全战略转型的三卷本学术著作。是迄今为止国内由单一作者对俄罗斯——欧亚国家转型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的唯一专著。

  其突出特点在于:

 一是系统性。一方面,该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苏联的主要继承国俄罗斯,也包括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其他原苏联国家,囊括了“后苏联空间”或者说“大欧亚”地区的主要国际关系主体,弥补了国内欧亚学界俄罗斯、中亚、高加索研究相互割裂、关联性不强的弱点,体现了俄罗斯——欧亚问题研究的整体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该书的研究领域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反恐、对外政策、安全战略、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等多个议题,是一部以跨学科方法研究俄罗斯——欧亚国家转型的系统性、原创性著作。

 二是连续性。国内的俄罗斯——欧亚问题研究著作多为时限为三、五年至多十几年的断代作品,大多只关注俄罗斯——欧亚国家较短时期的变化,时效性有余、连续性不足。而本书从苏联末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直写到特朗普上台后的俄美关系走向和普京2018年竞选连任后的俄罗斯发展走向,可以说是对俄罗斯——欧亚国家近30年历史发展的全面跟踪、回顾与总结,从中可以清晰地把握俄罗斯——欧亚国家发展兴衰起伏、相互关系及对外政策曲折变化的历史主线。

 三是学术性。本书没有采用国内俄罗斯——欧亚问题研究传统的叙事性描述和文本解读方法,而是将研究客体放在由历史发展、国际比较、中国国家利益三维坐标构成的立体空间中加以审视,在现实中回顾历史、从历史中展望未来,力求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国别地区研究,充分体现国际问题研究的战略高度、理论深度、视野广度和历史厚度,力避就事论事、力避思维僵化、力避鼠目寸光。

 四是权威性。作者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结合的战略视野、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融会的科学方法、近 30 年对俄苏问题跟踪研究的体验和感悟,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欧亚国家的社会转型及对外政策变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俄罗斯与西方的文明差异,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普京的治国理念、政策与手法,乌克兰问题的国际战略效应,世界新能源革命对俄罗斯及欧亚国家能源政策的影响,中俄关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等进行了深入解读,观点理性客观、论证扎实有力。

 五是实用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就与苏俄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何时,中国几乎全盘接受了苏联的体制,“苏联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40 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而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去苏联化”。近30年来,俄罗斯——欧亚国家的社会转型经历了曲折变化的进程,时至今日,这一进程仍未终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对俄罗斯——欧亚国家转型的深入剖析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对中国实现两个“百年梦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是通俗性。本书文风朴实简约,不虚张声势、不哗众取宠、不伪造概念、不套话连篇,力求由表及里、娓娓道来,用平实、准确、易懂而又具有吸引力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俄罗斯——欧亚国家近30年国家转型和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画卷。


第一卷:《俄罗斯转型: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


    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进入了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近30年来,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受传统文化、现实条件、思维方式、权力博弈、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转型之初的制度设计与目标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已扭曲变形:取代理想中的民主制度的是号称“可控民主”的威权体制;取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是重新国有化、寡头垄断和不发达民营经济相互掺杂的混合经济;公民社会在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又日渐衰微。

 当代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国家的社会转型都不会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一帆风顺的线性进程,“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历史诅咒依然会在当代出现新的变种。对于俄罗斯来说,如何摆脱历史的循环与宿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大潮中走出一条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总体方向、又符合自身国情特点的道路,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二卷:《俄罗斯转型:对外政策与中俄关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发展经历了衰落、振兴、遇阻的波峰浪谷,其对外政策也经历了向西一边倒、多极化外交、强势出击、重陷困境的波折起伏。俄罗斯不甘于沉沦,仍自视为全球性大国,渴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综合国力下降和大国雄心未泯之间的张力使其国家身份定位前后扭曲,也让其对外行为经常进退失据、自相矛盾。俄罗斯是谁?要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会与外部世界构建起怎样的关系模式?这一连串问题还没有确定答案,需要在俄罗斯未来发展、自我调整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得以解答。

中俄关系在苏联解体后实现了平稳过渡并结成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历史证明,中俄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但双方身份定位的差异性、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互利双赢的不均衡性也值得关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应更加主动地引导和塑造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



第三卷:《欧亚转型: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国家纷纷走上了政治、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之路,这条道路是极不平坦的。一方面,它们的国家身份难以最终确定,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经历着多重挑战的考验;另一方面,大国及地区势力围绕“欧亚空间”的角逐与博弈从未停歇。在内外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大欧亚地区的结构、秩序乃至这一概念本身都在经历着崩塌、重构和畸变。

    可以肯定的是,欧亚地区国家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选择、大国及地区势力在欧亚地区的多元化存在、围绕欧亚地缘政治和能源资源的多重博弈与合作将是未来欧亚地区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三条基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