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文汇报》:国际问题专家谈:从白宫到故宫,特朗普访华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12浏览次数:247

  11月10日,“特朗普访华和中美关系”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研讨会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等十余位专家,围绕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结束的访华行程、以及未来中美关系的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杨洁勉在研讨会上表示,上海学术界对中美关系研究一直有贡献、有建树,在新形势下,要配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发挥作用,在更高的高度上,为国家提供前瞻性的战略和思想理论。

  此次特朗普访华的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何建华:特朗普从白宫到故宫的访华行程引发全球关注,中美关系再上新台阶。我们精心安排“国事访问+”规格接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主宾国的角度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特朗普让外孙女秀中文才艺等一系列的表现来看,作为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让西方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突破了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立场偏颇、话题固化、唱衰抹黑的框架套路。美国《时代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中用中英双语文字写“中国赢了”,外媒也出现“今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不可思议”“中国成为更讨人喜欢的大国”等报道,把中国的发展、文化、理念、领袖等方面的真实形象进行了有效传播,启发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全方位思考。

  中美之间的元首外交,也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力量,提供了一个样板。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此次特朗普访华突出的成果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巩固了与习近平主席的个人友谊和工作关系。特朗普在中国期间的四篇讲话,充满了对习近平主席的赞美之词,两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他对中美关系的处理。二是中美经贸关系进展突出,特朗普承认看到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巨大潜力,这有助于美方更加合理积极地考虑中方的诉求,期待在包括改善中国对美投资等方面会有进一步的进展。三是特朗普务实合作的对华政策是成功的。美国经贸态度日趋强硬、美国国防部印太战略、特朗普在国内的弱势地位等因素,没有干扰中美关系发展的大方向。而最大的成就,是保持了中美关系在现有轨道上向前推进,并向其他国家传递了强烈的信号。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鸣:在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中,中国和日本的做法不同:安倍是一种完全的讨好;而中方恰到好处,显示了中国的文化,也让特朗普感受到尊重。同时,中美之间的四个工作机制总体上都启动了,两军参谋长之间参谋本部的磋商也继续维持,个人关系和工作机制两方面叠加得非常好,确保了这次访问本身的成果。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特朗普访华的结果从长期作用来看,中国明显在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来规划和设计中美关系、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贯彻新型国际关系。从中期影响来说,中美关系的稳定框架在未来两年之内应该可以保证,特朗普回国后美国国内对中国会有比较积极正面的看法。从短期影响来看,此前所担心的中美关系风险点可以排除。

  中国对美政策体现出以稳为主、以中国议程为主等新特征,对美国更加主动、自信,在议程塑造中展现出国家自信、领导自信和制度自信。经贸关系继续发挥稳定器、压舱石、推进器的作用。在两国签署的超过250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和双向投资协议中,不存在单方面的妥协,是用远期利益、新增利益、共同利益,让特朗普超越短期利益、单边利益,体现了中国的魄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联合:通过此次来访,特朗普肯定会意识到要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离不开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从而在中美关系问题上,表现出理性态度。中美在最关注的议题上取得了协调与合作,达成多方面的重要成果和共识,突出合作双赢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旋律,进一步夯实了两国领导人的良好关系,再度确认了两国在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网络安全、反恐等方面拥有共同利益,从而大大稳定了两国人民与国际社会的预期。未来还需密切关注中美关系顶层设计如何落到实处,以及特朗普亚洲之行的第二个目标:建设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夏立平:此次接待特朗普访华,是党的十九大后,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一次成功实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制定了路线图;推动中美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管控分歧和加强合作;“国事访问+”的礼遇规格充分发挥了中国软实力的作用;在亚太地区和全球都产生积极影响。

  对未来中美关系前景的展望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秘书长孙为民:未来国际地缘政治的争斗、经济摩擦仍然存在,中美合作、竞争双向增长,将成为两国关系的新常态。而管控分歧谋求共识,应该是中美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石。此次成功访问巩固了双方解决问题的共识,对我们未来开展公共外交也带来了很多机会。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健:从特朗普表态来看,在美国外交政策中,中国是重中之重。从中美签订的经贸大单来看,中美长期贸易逆差是不可持续的,美国原先的政策不符合中美贸易发展的现实需要,美国未来可能有所改进。而在这次签订的协议中,中国购买了许多美国的能源,中俄贸易中最大的一块也是能源,中美俄战略大三角的关系值得关注。

  另外,此前美国曾提出离开中东“重返亚太”,但“印太战略”打通了亚太和中东,今后的走向应予以关注。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汪晓风:此次特朗普访华,在网络问题上风平浪静,双方相互应和,体现了平稳的特点。中美在外交与对话机制中纳入了网络空间规则的对话。双方宣布在职能部门之间,就网络事务各自关心的议题开展对话,在元首共识达成后,都有进一步推进网络事务的合作意向。

  “美国优先”在网络问题上也有看点,特朗普与其说是贸易保护主义者,更是一个对等互惠的倡导者。中国考虑到了他的需求,推广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和共同治理,对等互惠的需求会在他的考虑中占上峰。

  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华:中国在中美俄战略大三角中,正日渐向战略神经中枢接近。在战略三角关系中,任何两方的接触都会引起第三方的紧张,而战略神经中枢的位置能给另外两方充分交流的机会。特朗普政府的“通俄门”调查,使其难以在对俄关系上做重大举措和突破,因此中国优势越来越明显。和美国在全球亚太地区若干小三角关系的博弈中,如果中方也能取得神经中枢地位,给另外两方产生积极对话的效果,将在外交上取得系列成果。

  上海国研院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特朗普的这次访问很成功,但美国两党政治精英关注点与他不同,一定会酝酿反弹,未来这“两个美国”还会继续斗争下去。从这次访问中可以看到,中国的软实力不断获得提升,越来越多的各国观众通过电视转播镜头看到特朗普外孙女讲中文,会有更多的孩子竞相学习中文,这就是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希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四个新的中美关系的指导原则: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和前段时间的新型大国关系相比有所发展,未来这些指导原则能否成为双方真正共同遵守的原则,值得去观察。展望未来,中国是一个确定性的因素,是动荡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稳定的重大力量;而美国是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在中美关系中,特朗普如何在撕裂的美国社会中落实他的政策,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