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澎湃新闻:刘丽荣:欧盟能否如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发布时间:2016-01-08浏览次数:177

来源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6470

有关美国阻挠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报道近日引发热议。依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附加条款,WTO成员国在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数据的做法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在WTO的框架下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有利于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

但是,随着这一日期的临近,欧美国家对于中国是否应在今年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提出质疑。

事实上,早在美国官员向布鲁塞尔表示关切之前,欧盟内部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议就已持续发酵。

2015年11月,欧洲议会中右翼阵营的部分法国议员提出暂缓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动议;2015年12月,欧洲议会代表中左翼力量的社会民主党党团表决通过一项动议,以条件尚不成熟为由,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欧洲工业联合会近日在对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影响进行评估后指出,降低对华贸易壁垒将进一步拉大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优势,危及欧盟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受到冲击的欧洲企业包括造纸、钢铁、陶瓷、玻璃、铝制品以及汽车和零部件生产商等。

按照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决策程序,欧盟委员会最早将于今年2月提出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提案,然后交由欧盟28个成员国及欧洲议会审议。欧盟能否如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仍然存在诸多变数。

首先,在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成员国存在分歧。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倾向于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英国、荷兰和比利时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德国采取有保留的支持态度。这一意见版图与欧盟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偏好一脉相承。

在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不应低估法、意等国利益游说集团的影响力。欧债危机以来,部分南欧和中东欧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许多欧洲国家担心,一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大量涌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产品将对欧洲本地工业造成冲击,导致就业岗位流失。

英国一向主张自由贸易,作为服务业大国,在这一问题上承受的竞争压力相对有限。作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在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德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对于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持不同立场,国内利益的非中心化有可能稀释德国对欧盟最终决策的影响力。

其次,在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不会无视美国的关切。围绕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以及亚投行问题的博弈,暴露出美欧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分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破裂。

美国是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相对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欧美之间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关系到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未来走势,影响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触及多方面的利益,对于欧盟的重要性远甚于亚投行或是人民币纳入SDR等议题。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将在2016年进入关键阶段。TTIP能否成功签署,关系到世界经济在跨大西洋地区与跨太平洋地区的平衡与竞争。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达成协议之后,欧盟加快推进TTIP谈判的意愿更为强烈。欧美启动自贸协定谈判的动因之一,就是面对亚洲的崛起,在WTO之外另起炉灶,改写全球贸易规则。在诸如市场经济地位等对华贸易政策领域,不排除欧美加强协调的可能性。

第三,基于政治考量,欧盟委员会有可能在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坚持做出有利于中国的决定。中欧关系目前走势良好,如果欧盟在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出现反复,势必对中欧之间的信任关系造成重大影响,这一局面也是欧盟及其成员国不愿看到的。

全球经济危机的演进促使欧盟重新审视中欧关系;在应对全球挑战、建立多边体系、寻求共同解决办法时,中欧也需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刚刚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彰显中欧在全球事务中分享共同利益、共同面对挑战的意愿。

为了平衡欧盟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分歧,欧盟委员会可能做出的一个选项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作为交换条件,敦促中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方面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同时在欧盟内部探讨具体的应对措施。

欧盟内部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近日呼吁,要求欧盟理事会对贸易政策保护工具进行改革,以便在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后,运用新的贸易保护工具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欧债危机的长期化导致欧盟机构和成员国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变化,成员国在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欧盟管控内部分歧的能力遭到削弱。新的欧盟对华政策迟迟未能出台,暴露出欧盟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基于上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欧盟能否在今年年底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需要继续跟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