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研究院第38期“国研沙龙”谈印尼地方选举

发布时间:2023-03-09浏览次数:996

2018918日上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第38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以下简称“国研沙龙”)活动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 本期活动的主题为“印尼地方选举中的族群动员”,由研究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薛松助理研究员主讲。活动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孙芳露讲师和贺嘉洁讲师点评,研究院副院长祁怀高主持。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副院长冯玉军教授、王广涛青年副研究员、王浩助理研究员,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左才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1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该期“国研沙龙”。

  薛松认为印尼的地方分权制度为印尼长期以来的族群问题提供了新的释放压力的出口,族群动员现象在印尼的政治活动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印尼直接地方选举中,族群动员成为竞选者经常使用的拉票手段。在对北苏门答腊省2015年地方选举进行考察后,发现族群动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民动员方式并且动员的强度不高;族群动员手段表现出符号化的特征,即缺乏对现实社会结构和经济秩序中族群间不平等现象的关怀;族群动员植根于印尼传统的地方庇护制度,族群组织是庇护网络的载体和进行族群动员的渠道。族群动员的策略选择(族群联结和/或族群联合策略)基本上符合最小获胜联盟理论的预测。比较既有文献的结论,研究提出两个可以继续深挖的点: 一是族群组织在选举中起到的动员作用可能比目前文献所估计的作用要大,二是在阐释个案时应深挖本地的历史和经验,有助于解释正式理论衍生出的假设与现实观察不符的问题。

  点评人孙芳露讲师和贺嘉洁讲师肯定了研究框架和论证过程。 孙芳露讲师针对族群动员策略的分类和类别之间的关系、族群组织动员的变量操作化、干扰变量控制(竞选人在族群之外的社会、经济、文化属性)提出问题和意见。点评人贺嘉洁讲师针对动员策略的内生性问题、核心概念的定义、赋值和编码、干扰变量控制(宗教和竞选人的族群属性)提出了问题和建议。左才副教授针对干扰变量控制(竞选人或政党的意识形态及其政策)提出问题。王广涛青年副研究员针对地方政党和族群动员的符号意义提出问题。在场的学生也针对田野工作地点的代表性和推论范围等方面与发言人进行了充分交流。

  薛松于2018年7月入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1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和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获政治学专业博士学位。 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于印度尼西亚帕拉玛蒂娜大学交换学习。 薛松的研究方向包括: 印度尼西亚政治和外交、族群问题、中国与东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