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中美博弈背景下中欧关系挑战与前景"研讨会在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1-03-29浏览次数:2623

  2021328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中美博弈背景下中欧关系挑战与前景”研讨会。研讨会分为三大主题,分别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前景与对中欧关系的影响、中美博弈背景下欧美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欧洲战略自主与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来自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欧洲问题研究的30余名学者与会。以下为与会若干专家部分观点:

戴炳然(复旦大学教授):“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欧洲企业与民众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势必受美国和欧洲一些反华势力的反对与干扰,生效未必容易。

徐明棋(上海社科院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在近期欧美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对华施加制裁的背景下,传统的经贸合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中欧投资协定的审议会被搁置一段时间。但是欧美在价值观有相近的立场,在经贸和全球治理上却存在诸多矛盾。当前美国在人权和安全问题上的组合拳是精心选择的结果,意在破坏中欧经贸合作。

丁纯(复旦大学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微观上,按照欧方公布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文本,如协定达成,对我国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市场准入方面,如汽车领域我们本已离承诺不远;而数字领域、通讯,云领域则面临较大挑战,须立国内新规制以适应;有国企定义和例外情况,也值得注意,除传统定义外,将受政策控制的私人企业也算入国企范畴;有关补贴透明,目前这个投资协定中的规定外发展至服务、投资领域,领先于WTO;还有争端解决、仲裁小组等以后还需要一定的考虑和设计。宏观上,中欧和中美之间是否进入新常态的问题。从20062007年欧洲就开始转向,20916日的中德欧对话也显示这种变化。即不同领域呈现竞争、合作、斗争不同形式。对于产业链、技术规范、法治等欧洲都慢慢在做,新常态出现了,按默克尔说法:对欧洲和中国的关系的政策选择未来会变成利益和价值的取舍,欧洲虽不完全站边美国,但许多与美国的利益一致。

潘忠岐(复旦大学教授):欧盟的战略自主是趋势,是不可避免且不可中断的,其三个关键词是欧洲主权、战略自主和巴黎共识。

戴启秀(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欧洲战略自主的关键问题是,针对谁、实施的可能性、如何应对。该战略针对的主要对象就是美国。在构建与美国新跨大西洋关系时,欧洲的核心诉求就是基于平等原则。

郑春荣(同济大学教授、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未来默克尔总理下台后,德国政府能否延续其执政方针,或是影响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保持战略自主的关键因素。近日,默克尔在发言中又提到欧洲要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但是德国即将面临政府换届,她下台后欧洲能否延续她的对华政策还要再观察。

李明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未来欧盟战略自主问题将如何发展?该战略的关键内涵在不断变化,从安全防务开始提出,后来引申为欧盟在全球层面的自主外交决策,它的概念扩展到高科技,甚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未来欧洲的战略自主能力不一定会弱化,但是自主的对象可能转移。

忻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虽然特朗普已经下台,但是特朗普所代表的经济阶层和政治遗产,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决策影响力还存在,欧盟内部也存在强大的反全球化力量。虽然欧美已在贸易问题上有退让迹象,但欧美双方在尖端技术、数字领域、经贸上的竞争仍实质存在。在战略安全领域,虽然特朗普下台,但欧洲还是心有余悸,对美国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烈。

其他与会专家也都发表了各自精彩观点。会后,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的简军波副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特朗普政府严重损害了欧美传统同盟关系,刺激欧洲加速启动自主战略。拜登上台以来,欧美在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全球问题上存在共识,双方关系愈走愈近。尽管如此,欧盟自主战略将会长期延续。首先,欧美双方经贸领域有各自利益,现有分歧还没找到更好解决办法,这些分歧主要涉及汽车和商用飞机关税壁垒、北溪2号项目、数字税等。另外,尽管拜登政府努力拉拢欧洲,在北约内加强团结,但鉴于欧美在对待俄罗斯“威胁”方面具有不同感受和立场,以及在美国战略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客观现实,欧盟战略自主是其必然选择,尽管目标不一定能达成,但对自主战略的追求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