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中评社: 吴心伯答中评: 中美关系大框架明确

发布时间:2021-03-21浏览次数:1213

 中评社北京321日电(记者 徐梦溪)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20日接受中评社专访,就刚刚结束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表示,这次对话为中美关系的展开确定了大框架,哪些问题可以合作,哪些问题不容讨论和妥协,哪些问题要管控好分歧,双方通过对话有了大致的概念,有助中美以一种更加务实和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双边关系。 

 3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这是美国新一届政府下,中美高层首次面对面沟通,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吴心伯注意到这次对话充满火药味的开场,认为这次美方在开场白中首先使用了“非常不符合”外交礼仪的方式,通过向中国施压示强,试图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营造有利于美方的气氛。这从根本上反映出美方的两点考虑:一方面,拜登政府对内担心被共和党攻击对中国软弱,所以需要显示出强硬;另一方面,他们担心受疫情、拜登年龄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会把拜登及其政府看作是一个弱势的总统和政府,所以希望示强。 

“因此,美方刻意营造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气氛,但这不符合外交惯例。”他说:“说实话中方也不吃这一套。”

吴心伯进一步指出,所以在美方显示强硬后,中方直接反击,而这种反击是过去没见过的。他表示,杨洁篪主任的反击正是当下中美关系真实状况的一种反映,即美方向中方示强,但中方毫不示弱,坚定维护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所以我觉得,这个开场白虽然是形式上的,但也能够反映当下中美关系的状况。”

 那么中方对美方的“反击”会否取得效果?吴心伯认为,这至少能让美方明白,他们事先对中方的施压和示强是不起作用的。具体来说,除了开场言辞上的示强外,此前美方和日韩举行了“22”、在香港问题上制裁中国人员等,做了不少小动作,这些都是希望通过造势压制住中方,但现在看来根本没达到目的,反而起到反效果。

就此,吴心伯建议,接下来美方应该反思一下,今后中美打交道还是靠这种战术,或是要有所调整。

谈及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内容,吴心伯表示,从公布内容来看有三个重点。一是,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阐述了各自的立场。他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拜登政府刚上台,要阐明一些政策立场,同时也希望了解中方的一些政策立场。

二是,对话取得了一些共识或进展。比如双方同意建立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以及在便利双方的外交机构、人员活动和新闻机构记者活动方面,接下来要进行磋商,这表明双方对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是有兴趣的。其他比如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中要加强协调和沟通,接下来中美可以就此加强接触。  

三是,双方有兴趣保持对话和其他的接触渠道。也就说,中美关系要管理、要改善、要发展,总归还是要继续举行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这种形式的高层战略对话,不是谈一次就结束了。 

吴心伯认为,这次对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中美高层通过面对面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双方不一定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至少知道了彼此的立场和红线。“特别是美方对中方在很多问题上的立场有了更明确的看法,不要以为对中方施压,中方就会改变,这是不可能的。”他说。

其次,双方接下来会继续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在改善双方的外交机构和人员工作环境,以及为媒体记者工作提供便利等方面跟进。此外,双方接下来应该会建立起更多形式的工作机制和对话,因为战略对话是战略层面的,具体问题还需要两国相关部门直接对接讨论。

吴心伯最后表示,这次战略对话落实了中美两国元首除夕时的通话精神,通话中达成的共识当然不会通过一次战略对话就在所有问题上取得进展。应该说,中美关系在过去四年中遭到特朗普政府前所未有的破坏,现在冰要融化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有耐心,要有一个合理的期待。这次对话为接下来中美关系的展开确定了一个大的框架,就是哪些问题可以合作,哪些问题不容讨论和妥协,哪些问题要管控好分歧,双方通过这次对话比较好地摸到了对方的底牌,对接下来怎么做大致上有了概念。所以说,这次对话有助于中美以一种更加务实和建设性的方式打交道和处理双边关系。


(来源:中评社)